交朋友

三歲開始,小孩的自我意識、溝通能力比之前都要強。他們更能理解別人的想法,並可掌握到基本的社交技巧,如待人有禮、互相分享、輪流玩耍等。最初,他們在應用社交技巧上仍然需要你的提醒,但隨着年齡增長,小孩的社交能力會越來越進步。在家中,他們會發揮想像力,製造假想玩伴。在幼稚園裏,他們會和一大班小朋友一起學習,逐漸明白遵守規則和合群的重要。

假想玩伴

四歲之前,許多小孩都有假想玩伴。這些玩伴可能是想像出來的小孩或動物,亦可能是布公仔。小孩有時當它們是朋友,有時是保護者,有時甚至是發泄對象,讓小孩可以在一個安全的情況下學習處理不同的社交狀況。這不但可以幫助他們學習思考、調整情緒,更重要是有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和應用基本的交際技巧。

透過假想玩伴了解小孩感受

多留意小孩與假想玩伴的對話,他們有時會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投射在假想玩伴身上。例如當他們在前往診所途中安撫布公仔,父母可藉此了解小孩是否害怕見醫生。

直接與布公仔對話,從而幫助小孩理解和鼓勵他抒發感受:「狗狗不想見醫生,是害怕打針嗎?打針其實很簡單的,輕輕一下就完了。對啊,狗狗真勇敢!」

透過假想玩伴促進好行為

利用小孩的假想玩伴作為示範,引發小孩表現好行為的動機。

  • 例子一:當小孩拒絕洗澡,可以告訴他:「毛毛每天都洗澡,你不愛乾淨的話,它會嫌你臭臭,不想和你玩。」
  • 例子二:當小孩不肯吃水果或蔬菜,可以分少量給布公仔:「花花雖然未吃過蘿蔔,但花花也要一些嚐嚐!哇,味道還不錯呢!」

羣體活動

踏入幼稚園,小孩的社交圈子擴闊了,參加更多群體活動。他們會接觸到很多不同的新事物、結交新朋友。但是同輩朋友與假想玩伴不同,他們有自己的想法、心情、喜惡。小孩會順着自己的性格,投入不同的社交圈子,不過,小朋友之間仍會不時發生衝突。

較主動的小孩往往是一群小孩中的小隊長。他們會照顧其他小朋友,有時亦會想出一些規條讓他們遵守。較活躍、有自信的小孩則喜歡娛樂大家。雖然他們有時會不自覺地大聲說話,但這些行為很多時只是興奮的表現,或是小孩想逗朋友們開心。更多的小孩會是跟隨者。他們會挑選適合自己的圈子,有的傾向文靜的活動,有的則喜歡好動的遊戲。

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性格,父母只要隨着他們的特性,提醒他們一些活動守則,在不影響他人之下讓他們自由探索,小孩一定會樂於與同輩相處。

  • 若小孩投訴與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,可主動聆聽小孩的感受,讓他覺得情緒被接納,並學習表達和接納自己的情感
  • 不要妄下判斷,偏袒某方。記住這年紀的小孩之間的衝突通常都是短暫的,無須過分擔憂
  • 不要用片面或批判的角度處理小孩的負面情緒。別說「你真傻」、「我唔理你」等說話
  • 與學校老師保持緊密聯繫,了解小孩的需要,合作處理他的情緒和行為
  • 別過分追問小孩的交友狀況,以免變成無形的壓力,適得其反。接納他的性格和特性,讓他隨着自己的步伐結交朋友
  • 用布公仔或洋娃娃與小孩模擬不同的社交狀況,讓小孩想像在不同情況的處理方法,找出最適合他的做法
  • 若小孩較害羞,可以邀請一、兩個同學放學後或週末到家裡玩耍,讓小孩可以在熟悉的環境裡學習與人溝通

常見的同輩相處問題

小孩十分害羞,怎麼辦?

沈靜內向的小孩需要較長的時間適應與陌生人相處。爸爸媽媽不應催促或勉強小孩,還要嘗試體諒和接納小孩的特性,循序漸進地耐心引導他。

  • 先陪小孩在旁觀察其他小朋友遊戲
  • 以身作則,示範怎樣參與其他小朋友的遊戲
  • 在適當的時候邀請孩子一起加入
  • 如果小孩拒絕參與,不要責罵或取笑他。你要表示接納:「我明白你可能想多看一會兒。當你想玩的時候,可以告訴我。」
  • 若小孩願意參與,待他投入遊戲後,你可逐步退出,但仍要在一旁支持

小孩不肯輪流等候,怎麼辦?

如果小孩還未有足夠的耐性,需要爸爸媽媽引導他守秩序。
  • 小孩排隊等候時,可在旁邊跟他說話,分散他的注意力
  • 預先告訴小孩他可以玩多久
  • 遊戲將要結束前,先給孩子心理準備:「時間快到了,我數十下,就輪到下一位小朋友。」
  • 加入想像,引導小孩接受遊戲告一段落:「車車夠鐘要回家了,趕快駛入停車場吧。」
  • 讓孩子覺得還有更好的玩具或遊戲:「這些積木真漂亮,快來看看!」
  • 如果小孩不願意放下手上的玩具或遊戲,首先,表示接受他的感受:「你很喜歡這輛單車,還想玩一會兒,是嗎?」然後,引導他學習輪流等候:「我們再排隊吧。」也可提供其他選擇:「還是想玩積木呢?」
  • 如果小孩未能守規矩,可帶他到一邊,讓他冷靜一分鐘,期間不給他任何注意。安靜了一分鐘後,讓他再參與遊戲,提醒他守規則

小孩搶別人的玩具,怎麼辦?

  1. 小孩會因為爭玩具而起爭執。這並不代表小孩霸道,只是他們尚未學懂如何解決問題和考慮別人的想法或感受。爸爸媽媽可教導小孩與訪客或探訪朋友時分享:
    • 預先與小孩商量他願意分享哪些玩具,並收起他不願意與人分享的玩具
    • 探訪親友時,可請孩子攜帶一、兩件可與人分享的玩具
    • 要求小孩與人分享前,告訴他這份玩具只是暫時借出,別人會歸還的:「把玩具借給小朋友玩一會吧,我們走的時候,他就會還給你。」
    • 當小孩願意借出玩具,立即稱讚他肯分享
  2. 如果有問題出現,你可先觀察小孩之間的反應,在適當的時候介入。不要妄下判斷,偏袒某方。
    • 如果小孩把玩具搶走了

      你要立即介入制止他,並引導他想其他辦法:

      • 「你想玩那個玩具,應該怎麼辦?你可以去向小朋友借。」
      • 「與小朋友交換玩具或是輪流玩,都是好主意。」
  3. 若對方堅決不讓他搶走玩具,你可向他表示理解他和引導他想其他辦法:「小朋友不讓你玩,你不開心是嗎?但那是小朋友的玩具,如果他的玩具被人搶了,也會像你一樣不開心。」
  4. 如果對方同意借玩具給他,教他說「謝謝」;不然,就要嘗試用別的玩具或遊戲去吸引他。

小孩常常打人,怎麼辦?

小孩常用打架來解決問題,也會在受到挫折或情緒欠佳時作出攻擊性行為。適當的教導可防止孩子將「打人」變成習慣,幫助他們依正途解決問題,亦令他學會對自己粗暴的行為負責任:

  • 事先與小孩協議兩至三條跟其他小朋友玩的規則,例如:「輪流玩」、「愛護小朋友」等。說明不守規則的後果,例如:「把玩具拿走一分鐘」
  • 他跟小朋友和氣地玩時,就要多稱讚他
  • 如果小孩打人,要即時阻止他:「住手!把小朋友打痛了。你想玩就要輪候。」
  • 如果小孩不停止,可帶他到一邊,讓他冷靜一分鐘,期間不給他任何注意。安靜了一分鐘後,可讓他再參與遊戲,提醒他要守規則
  • 接着,可引導小孩跟對方握手言和